雨量站是指在选定的固定观测场使用雨量计(人工或自记)进行降水量观测的水文测站。降水量包括降雨、降雪、降雹的水量。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降水和固体降水(雪、雹)在地平面上积累的水层深度。降水量单位以mm表示。[1]
为收集降水量资料而专门设置的观测点站称为雨量站。雨量站以常年观测当地降水量者居多,也有因防汛抗旱而设置的汛期站或临时基础工作站。[2]
在地面设置雨量站进行雨量观测大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83年有的国家已开始将雨量计标准化。标准雨量计是图直径20cm的接水圆筒半埋在地下。雨量计应设置在大于10m2见方的空地上,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的影响,气流变化较小,不积水,观测方便之处。[2]
雨量站一般由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观测。其观测内容包括记录降水的起止时间,日分界或若干次定时观测,记录降水物情况,如冰雹、雪等。负责填制降水量记录表和月报表,定期向上级单位报告。负责报讯的雨量站,遇有降水除定时报告日降水量外,根据降水强度随时报告雨情和灾情。雨量站的配置密度每50~100km2有一座。[1]
一般雨量站配置观读式雨量器、自记雨量计。报讯重点雨量站还配有自动发报的翻斗式雨量计。雨量计应经气象部门检验合格。除普通雨量计外,翻斗式自记雨量计也采用较多。雨量应在每天定时观测,在暴雨天气要每小时观测一次,测量读数精度应当取0.1mm。
自记雨量计可以测得降雨量的连续过程,根据选用的记录经长度可连续记录10天至30天的雨量。还有些地方设置了无人雨量站,雨量计所测得的数值每隔一定时间用无线装置发送到管理中心。在一些偏僻地区可以采用太阳能电源。自记雨量计中采用较多的是翻斗型,由承水器承接的雨水进入翻斗,降雨量达到0.5mm或1mm时翻斗就自动翻倒一次,这时安装在室内的电子计数器就记录一次。有的雨量计在承水器下设承水筒,筒满后由溢流嘴一滴一滴地溢出,溢出水滴每落到接水槽内就被光电计数器记下,溢出水滴数与降雨量成比例,降雨量越大,溢出水滴数也越多,因此可以明确地记录到降雨的变化和强度。
蓄水型雨量计的承水器一般设置在屋顶,通过导管将雨水送到蓄水瓶,蓄水瓶的浮子就升高并将其位置记录在转动的鼓筒上,同时在营水瓶上设有虹吸管,雨水到达某一水位后接通虹吸管,使水位下降到初始高度。[3]
雨量站的测报方式分为人工测报和自动测报两种。人工测报根据报汛任务要求按不同量级和不同时段测报。自动测报是有降水随测随报,也可按要求分时段编报降水量。
①编报时间
雨量站按测报时间分为常年编报站和汛期编报站。常年编报站是以面雨量站为主,全年编报降水量。汛期编报站包括配套雨量站、山洪预警雨量站,主要为洪水预报、城市防洪、山洪预警和防汛所需汛期编报的雨量站。
②降水量编报
一般只编报降雨、降雪、降雹的水量。根据需要编报积雪深度、积雪密度、冰雹直径。
③降水量编报精度。降水量编报记至o.1ram。每日降水量以8时为分界,从本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量为本日的日降水量。时段降水采用定时分段次测报。
④降水量编报内容
在正常情况下,编报时段降水量和日降水量,短时段暴雨加报,测报时的天气状况,旬、月、年累计降水量等。[1]
雨量站分为面雨量站和配套雨量站:
①面雨量站:应能控制月、年降水量和暴雨特征值在大范围内的分布规律,要求长期稳定。
②配套雨量站:应与小河站及区域代表站进行同步的配套观测,控制暴雨的时空变化,求得足够精度的面平均雨量值,以探索降水量与径流之间的转化规律,与面雨量站相比,要求有较高的布站密度,并配备自记仪器,详细记载降雨过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