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比重计简介
耐火材料真密度是指耐火材料的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真密度多用于表征原料,特别是粉体的致密程度,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的物相组成,是耐火材料中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能指标。1985年我国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5018: 1983,制定GB /T 5071—85 耐火材料真密度试验方法,于1997年、2004 年分别进行了二次修订并确认沿用,GB/T5071—1997( 2004) 耐火材料真密度试验方法一直沿用。在此期间,该标准一直是我国测量耐火材料真密度的标准方法,在耐火材料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GB /T 5071—1997(2004) 标准是一项测试时间长、容易出现偏差的测试方法,也是一项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才能掌握的测试方法。另外,该标准不适用于测试易水化的材料,并且也不易测试各种对水浸润性不好的材料,要测试这些材料就要寻找各种不同液体。例如,测量镁砂要用煤油代替水来防水化,测量炭素材料要用二甲苯液体来代替水( GB /T6155—1985 炭素材料真密度测定方法) ,而二甲苯对健康危害严重,使用不当会造成急性中毒,因此,不利于推广使用。所以,寻找一种简单、快捷、准确、适用测试各种材料真密度的方法来替代现有测试方法迫在眉睫[1] 。
气体比重计两种测试方法测试结果比较
用比重瓶法测得的真密度整比重瓶法和气体比重计法真密度测试结果比较体上比气体比重计法的要小。这应该与两种方法所采用的不同测量介质有关。比重瓶法测量介质为水,水分子的直径为4×10-10m;而气体法的介质则为氦气,其直径为2.44 ×10-10 m,显然氦气分子比水分子要小得多,因此,氦气较水具有更强的渗透性,更容易渗透到样品的微小气孔中。也就是说,用氦气作为测量介质,可以减小粉末样品中残余微小气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因而真密度的测量结果更接近样品的真实真密度。因此,这也意味着气体比重计法测量的真密度结果更为精确。
气体比重计粒度分布对气体比重计法测量的影响
为了探明粒度分布对气体比重计法测量真密度结果的影响,从同一块硅砖上取下块状样品,用磨样机研磨制得细粉并过180目( 0.088mm) 筛后备用。为取得不同粒度分布的试样,经过二次筛分,分别制得了< 0.088、0.074~0.088与0.063~0.074mm三种不同粒度范围的样品。
三种粒度范围的试样中0.2~2 μm范围内的含量几乎相同,这可能是吸附在其他颗粒上面的部分,在测试时通过液体分散后的测量结果; 而<0.088mm的样品中2~4μm的含量,0.074~0.088 mm 次之,0.063~0.074 mm 的最少;这显然是经过二次筛分造成的。对于样品中4~100μm 范围内的颗粒,< 0.088 与0.074~0.088 mm的样品则呈现几乎相同的分布状态且在此范围内较为均匀;与之相比,0.063~0.074 mm的样品中4 ~100μm 范围内的颗粒分布更为集中。<0.088mm的样品的平均粒径d50为9.282μm,是3个样品中最小的,这与其微粉含量较高有关;而经过筛分之后的0.074~0.088mm样品与0.063~0.074mm样品则较之要大,这也印证了前述的粒度分布结果。总的来说,对于粒度小于0.088mm的样品,筛不筛分对粒度分布的影响不是很大[2] 。
气体比重计总结
(1) 气体比重计法具有原理简单,测试材料范围广,测试快速及程序化操作等优点。
(2) 同一样品用气体比重计法测得的真密度结果较比重瓶法的要大,这与气体比重计法所用氦气介质特性有关。
(3) 样品的粒度越小,则其中的气孔越少,相应的测试真密度也就越大;样品的粒度分布对其真密度测试结果的影响也与其中的细粉含量有关,细粉含量越高则真密度测量结果越大[3] 。